心為什么不安靜?你為什么不快樂?
1、你覺察到的感覺,僅僅是一種腦信息引起的。
你的手臂上被蚊子叮了一個包,你感覺痛癢,你有沒有仔細體會過這種感受,這種感受雖然因一只蚊子而起,但從被咬包到覺察到,這一瞬間,發生了什么?
這個包引起了皮膚的刺激,神經傳達到你的大腦,大腦反饋出痛癢信息,大腦的另一部分感覺到了這種信息,瞬間做出判斷與信息反饋。你會伸手去撓,或者采取其它措施。
你肯定思考過這個問題,相信您也同意這個觀點,如果經由一種技術模擬,給大腦同樣的模擬信號,大腦會做出同樣的判斷,你伸手去撓,結果沒有包。
“感覺”是一種腦信息引起的,你體驗到的僅僅是大腦的一個信息。
那么這個原理是否可以再挖一下?
我們或許經歷過人生的至暗時刻,情緒低沉像溺水。這種體驗或許是一個放大版本的蚊子包,那痛苦的體驗是否由一部分腦信息引起?
沿著這條路,如果找到了問題所在,我們是否就會找到控制情緒的靈丹妙藥?
2、作繭自縛,我們認識世界時是隔著一層什么的。
大腦的某一部分做出判斷,另一部分接受到這個信息后,激發了可以產生痛苦的激素,我們產生了情緒的反饋。這與我們手臂上的包引起的系列反饋,在原理上并沒有太大區別。
我們的焦慮、壓力、喜悅、緊張、興奮、激動等等系列的情緒反饋,本質上與這也沒有太大區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的體驗僅僅是大腦對某種腦信息的覺知。我們似乎還可以把這個推斷再擴展一下。你看到的只是對腦信息的看到,你聽到的僅僅是對腦信息的聽到,你的嗅覺、味覺、身體的觸覺,甚至你的意識,都是對腦信息的反饋。
行走人世間,我們似乎被腦信息包裹著。腦信息就像一顆包著蠶蛹的繭,蠶蛹寶寶認識這個世界是隔著一層“繭”開始的。
這層繭是怎么構成的呢?
繭是由外界“塵世”的信息、內在大腦的神經“根”,二者發生作用,共同形成。
在禪修中,把這種現象稱為“根觸塵,生識”。
這一層繭,是隔離了認識直接觸摸真相的繭。為了下文的敘述方便,讓我們把這個比喻繼續,我們把這層繭稱為“繭信息”。
“繭信息”對應著禪修系統里的概念“識”。
每時每刻,“繭信息”才是我們接觸到的世界的真實模樣,繭信息是相對真實的信息。
我們伸手按在一塊硬邦邦的石頭上,你按住的僅僅是繭信息。我們看到了一棵樹,看到的僅僅是繭信息。我們聽到了一句話,無論多么真切的聲音,也是繭信息。
不要認為繭信息不真實,這種體驗本身是真實存在的。
3、“種信息”與“繭信息”,我用這么直白的名稱,是挖空心思跟您把事情說清楚。
繼續我們的話題。你有沒有質疑過,那塊石塊的質感為什么是那樣的?
石塊在太陽照射下,會發熱,我們摸到后,是熱。在雪地里會是涼涼的,還會有紋理與粗糙的質感。
這些觸覺是事先規定好的嗎?要不然,觸覺本身為什么會那樣?它為什么不可以是其它的模樣?這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繼續了解認知的秘密。
既然繭信息是由外界的信息與神經的根共同組成,外界的信息起到了觸發作用。塵與根接觸,生出了繭信息。那么是否還有一種其它的信息在影響著“繭信息”?
有的。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再在本文里提出一個概念“種信息”?!胺N信息”近似對應著禪修系統里的“阿賴耶識與末那識”的概念。
是不是有一種可能“種信息”里先天已經儲存了什么?
讀到這里,看到了“先天”兩個字,朋友們不要認為我在傳播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是“繭信息”起支配作用。當然,我在此講的也不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是外界的“塵信息”起支配作用。此處我們談論的這些,更像辯證法,是外界的“塵信息”與內在的“種信息”共同作用,生出了“繭信息”。
4、“種信息”是人先天帶有的要素數據庫。
人的大腦里是不是先天預存了一些什么?這是肯定的。嬰兒一出生沒有人教就會吸奶,給他屁股上來一下,他就哇哇大哭?!胺N信息”是先天存在的,就像大腦里先天有一個數據庫,這個數據庫的調取依靠外界的“塵信息”嗎?這個問題很復雜,以后再講,在這里大家只要認同一個觀點,有一種“種信息”先天存在就行。
數據庫是不是先天存在,其實這不是一個能夠引起爭論的話題,相信很多朋友也認同這個觀點。接下來的話題才是本文要重點說明白的。
5、“種信息”數據庫里有什么,世界就是什么模樣。這是本文要說的重點問題。
數據庫里存儲著什么?
“種信息”里面至少存儲著像顏色、觸覺等等這些要素性質的信息,比如紅白黃綠、冷熱濕滑粗細等等。
講到這里,大家再回去思考前面的問題,那塊石頭的觸覺是事先規定好的嗎?觸覺本身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不可以是其它的模樣?這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
現在我們有了確切的答案?!胺N信息”里先天規定了一些要素,這些要素決定了觸覺的必然。
那涼的觸受,一定是那樣子的,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是人,這是人性里的必然。
文章目前只是在講關于觸覺的事,這似乎非常容易理解。也是,觸覺更像是蟲子們才關心的問題,人要復雜的多,接下來,讓咱們繼續討論人應該關心的事。
6、“種信息”里還有什么,或者沒有什么。這是關于世界、內心、修行的更大的問題。
“種信息”里還儲存著什么?
在各學派的前輩大神的努力下,發現諸如點線面、三維圖形、底層規律、因果、推理、判斷,空間與時間的本能體驗,性的快樂、生存相關的諸如恐懼、逃跑、自私等等,還有很多很多都存在著。
知道了這些,我們才可以回答一系列更多的問題。比如,世界必須是這個模樣的嗎?人類知識必須是那個模樣的嗎?思維結構為什會有那樣一種底層存在?我們體驗到的空間為什么是三維的?基于感性直觀的數學為什存在?我們眼里的建筑為什么就是那種幾何結構存在?水為什是那種形狀?情緒為什么非得那樣出現?等等,若干問題,十萬個為什么,我就不一一羅列,但有一點需要說明:本該如此,本來如此。
讀到這里,那些修行大神會知道你的甚深禪定摧毀種信息之后,在摧毀什么了,呵呵。
因為我們是人,所以就有“種信息”的存在,所以我們體驗的這個世界就有確定性的模樣。這是人類的世界。人間本該如此。
那么,“種信息”里面不存在的要素有哪些呢?比如,善惡美丑忠奸對錯,這些在不在“種信息”里呢?還有,貪嗔癡慢疑是如何存于“種信息”的?如何與“繭信息”相互熏染?
7、禪修,是心的修行。心被包裹在“繭信息”內,“種信息”又對“繭信息”熏染,心行的方向在哪里?
定中所見,怎么見?見什么?為什么見?這個三個問題,想必大家現在可以猜個一二了。
禪修先不要提什么生滅,提什么本來無一物。還早,還早,還早。你的修行才剛上路,這人間事還沒有看清楚,自己的情緒、自己的幻覺都還沒處理明白,那出世間法豈不更遙遠?僅僅是對這“種信息”的觀察,是不是足夠你忙活一陣子的?
還好,至少我們現在知道了一個方向,朝著這個方向,能洞開一道奇特的門。
上一新聞:中醫對感官的運用令人們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