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而又熟悉的“人體五感”
為什么有些記憶在我們腦海中這么久仍然不會被遺忘?而對曾經背的滾瓜爛熟的數學公式和化學符號卻忘的一干二凈?為什么企業花了上億元砸的廣告最后消費者連品牌名字都沒記???等等這樣的問題,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我們大腦的記憶規律所決定的。因為人的左腦掌管語言、邏輯、文字、數學等信息,而右腦則掌管圖像、音樂、感性等信息。我們大腦對于數字和語言類的廣告信息需要靠不斷重復才能被記憶,而對于感性的信息則有著與生俱來的記憶天賦,會去主動的感知和不由自主的記憶。
曾經吃過的美味和看過的電影這些感性的感官記憶本身就有記憶的主動性,所以一經我們的右腦記憶就不會被輕易忘記。
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對他人的印象有80%都是來自非語言因素。也就是說大部分都來自感官因素。所謂的感官就是人體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感。
據說,現在的人一天獲取的信息量遠超過古代人一年的所見所聞。我們早上刷刷朋友圈,相當于古代皇帝上了一次早朝,每給一個朋友點個贊,就相當于皇帝批復一個奏折。
我們每天都被淹沒在各種信息之中,其中廣告信息占大多數。但是為什么我們對現在狂轟濫炸的廣告不感冒了呢?
原因是大部分廣告信息只照顧到了我們人體感官中的“視覺和聽覺”兩感,而我們大腦早已對這種方式習以為常了,以至于對它們產生了“免疫力”,不再做深入的思考。
事實上,我們在做很多決定的時候多是憑感覺來做決定的,這個“感覺”就是人體“五感”感知后綜合判斷出的結果,如果有一條不滿意,就不會做出一切ok的判斷。
例如:我們去買衣服,首先是先看到,然后是聽售貨員講解,然后是用手觸摸,如果這個觸摸動作做完后感覺質量很差有種次冒感,那接下來對這件衣服已經是pass掉了,售貨員講再多都沒有用。
那如果觸摸感覺良好呢,那接下來做的動作就是要試穿一下進一步接觸了。如果穿上感覺顏色大小款式都可以,那接下來可能就是要說價錢成交了。
先別急,這里面還有一個過程我們忽略了,那就是這件衣服的“氣味”,如果說這件衣服穿在身上后,有股化纖和顏料味,我們還是會對它大打折扣,80%會選擇“不購買”。
現在回過頭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子?相信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去注意這樣的一個過程。
五感與生俱來的人體感知力
人類的五感是天生具備的。在遠古時期的人類,為了判斷周圍環境的危險指數,多數是借助 人體五感來做出判斷的。比如用足底的 觸覺來感知地面的細微震動,結合 視覺和聽覺分辨判斷出是否有飛禽走獸或自然災害。用 嗅覺和味覺來判斷食物是否腐爛能否食用等。

上一新聞:中醫對感官的運用令人們信服
下一新聞:“樂”與“薬”:草木治身樂療心